日前,东京大学医学研究院利用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公司研发的“沃森”(Watson)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比对2000万份癌症方面的研究论文,仅用不到10分钟就判断出一名60岁女性患有罕见的白血病。
另一个重磅消息是,8月12日,IBM宣布沃森已登陆中国。根据IBM宣布的计划,沃森将与国内21所医院进行合作,帮助医生为肿瘤患者制定更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此事再次点燃了人们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热情。
自2014年起,IBM公司已将医疗健康作为沃森的主打牌。目前,沃森已经与包括安德森癌症中心、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在内的顶尖癌症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大数据整合,沃森正逐步成长为日臻完美的医学诊断专家。
事实上,“沃森”并非等闲之辈。早在2011年2月,它就在美国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中打败过人类对手,令其声名大噪。此前,“沃森”的前辈——IBM的人工智能“深蓝”机器人,在1996年的一场比赛中以4∶2的战绩打败了俄罗斯象棋高手加里·卡斯帕罗夫,成为第一个打败国际象棋冠军的人工智能。如今,人工智能“发威”的阵地从象棋比赛转移到对抗癌症,这似乎也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据IBM的消息,现阶段沃森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打分与评级,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个体化的癌症治疗方案。它还可以为医生与患者带来世界顶级的癌症治疗专业知识。
不可否认,在起步阶段,沃森也历经了不少枯燥以及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过程。一开始,沃森在语言识别上遇到了对人类来说很基本,对机器来说却很难的问题,譬如,当需要解读医生输入的“冷”(cold)的信息时,沃森无法识别“冷”在语境中,指代的到底是温度低还是一种流感病毒。另外,它无法解读“T2”指代的是磁共振成像,还是癌症发展的一个阶段。所以,每一项信息的输入,都需要相关人员向沃森进行核实。经过不断调整,现在沃森已经可以游刃有余地解决这些问题。
沃森在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它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打造完美的医学诊断专家,具有在未来替代实体医生的现实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在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人们有理由对私人数据的使用方式提出要求,期待实行更严格的伦理、管理、隐私和安全标准。英国作家奥尔德斯·伦纳德-赫胥黎的科幻作品《美丽新世界》,描写了在一个想象的未来新世界中,人类成为严密科学控制下的一群身份和一生命运都被注定的奴隶,对于这样的担心,似乎也不是杞人忧天。
作为病患,是否可以接受一个机器人的“坐诊”?同时,医生是否面临“下岗”之危险?看来尚需时间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