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网(淘气网):在智慧和财富间、学术和创造间,搭起便捷高效的桥梁!

平行空间

淘气包小窝

帮助中心

道器网(淘气网)-太学堂

思维和精神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思维和精神学院
《道德经2530》: 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的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16-04-02    浏览次数:8511   发布者:道器网   来源:钱旭红院士   点击评论

谨以此文纪念老子《道德经》问世两千五百三十年

 

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原校长)译释

2015-2016 秋冬春

 

 

前言

 

透视解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明历史上具有广泛世界影响的第一名著。它以论述自然哲理为源头,并由此衍生出了有关道德的人生哲理、社会哲理、治理哲理。

《道德经》,初名《德道经》,又名《老子》,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神秘天书,是中华百经之首。《道德经》是先秦诸子百家分家前,为诸子们所共同景仰的哲理著作。至今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每个人的言行,或多或少都渗透着《道德经》的思想血脉。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名著,世界上不同历史年代的著名哲学巨匠、科学巨匠、政治家对其均高度赞誉,不胜枚举。《道德经》走遍了世界、走入了人心。是真正源自中国、在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具有跨越时代强大影响力的人类稀世珍典。

《道德经》问世后,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奇异现象是,《道德经》在相当程度上被人为各取所需地加以解读,甚至是曲解:帝王将相斜读歪用(如用于权谋和愚民)、儒士文人一知半解(如认为其消极无为)、平民大众受知识所限不知不懂。难怪有人笑言,《道德经》应是绝密中的绝密,其中大部分内容以今天人们的惯常思维无法理解。

 

《道德经》文字自由洒脱,正言若反,一语双关(甚至多关), 一物多像,隐寓众多而深刻,大道无形(但能形无尽);全文善从弱力的观点看待引力、磁力和强力。理解这些需要逆向思维、多样性多角度思维。不同的人,对《道德经》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而这恰恰是《道德经》对思维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正因《道德经》蕴藏着创新所亟需的自然、纯真、质疑、朴素等理念,所以,我花了两年的业余时间,研究阅读译释《道德经》,就是希望《道德经》能得到真正的普及。

大约2530年前 8月底的秋天(相传公元前516年农历712),周王朝的最后一任国家图书馆及博物馆馆长老子(李耳),远古人文和科技知识思想的集大成者,出关隐居前,被尹喜强留,写下了五千字文《道德经》。

2530年来, 命运多舛的《道德经》及其思想,在2530年间起起伏伏,先曾经是某些朝代走向国强民富的治理宝典,后因不受足够尊重,老子传人就变异出道教,进而发明出炼丹、火药、中医中药等,再后来借助佛教形式,形成禅修在中原光大,进而流传海外。

1388年前(公元627)唐太宗贞观元年秋,尊老子(李耳)为祖的李氏唐朝派玄奘(唐僧)带着《道德经》去西方取经。西游记也是《道德经》进入西方传遍世界的西送记。这就是为什么《西游记》小说中,既有道教背景、也有佛教背景的可能缘由。

由于立意深远深奥,2530年里,历朝历代,各种古文翻译,有数千种之多,研究则不可计数,应用者举不胜举。可惜的是,很难做到浅显易懂并不失本意,人们常常只会使用《道德经》的某些名句,无法对其全貌有所了解,更难体现在言行举止之中。更为遗憾的是,有些古译今、中译英版本甚至误解老子的基本含义。

 

世界上无数人被《道德经》吸引,在人生的不同时段会无数次阅读,无数次有所收获,但也无数次望洋兴叹。阅读时的感觉,多数人是头脑发胀、难以坚持;少数人是脑洞大开,天眼明慧。博大精深、胜越常识、过于深奥,成了人们经常阅读观摩的主要障碍。哲理深邃又极难读懂,是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一是版本无数。时间久远,流传版本太多,错简错抄误录也多,如有流传至今的战国竹简、郭店楚墓、西汉马王堆帛文等林林总总;

二是古今差异。古文常常言简意深、言少意多。而当代文字,常常言繁意浅、言多意少。这一差异导致人们阅读时似懂非懂,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有道理。远古由于时间相近、语义相近,古人尚可部分理解;几千年过后,文字习俗变动,社会变迁,许多表述就难以理解。

三是科技与人文的关联。道德经涉及面极广,从自然到社会。其对道的本源、宇宙万事万物本源的描述,超越了几千年间绝大多数人的想象。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远古人们如何理解道本身、以及能理解深入到什么程度。但可以想见,从古到今仅仅用传统文人的角度看待,必定会有许多困惑或者误解。

如套用道德经的语言,道的一个名可叫人文,另一个名可叫科技。由于古代本土科学未能发育成熟以及现代文理过早分家,所以古今众多人文学者难以从科学技术角度感悟理解老子、进而辨析其细节,这就影响了对全文的把握。所以,本文将从人文中的科学、科学中的人文的两个角度去解析道德经。

可以说,老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正确认识宇宙起源的古人之一,尽管对细节过程的描述无法与当代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相媲美。《道德经》中有关万事万物从无到有的哲学思考,远远早于现代的量子论,包括相对论、弦论等。

实际上,从自然、宇宙生成的科学认知切入,简单易行易懂。如果借助于当代科学、诸如物理学、化学、生态学的新认知和新进展,我们可能比先人更容易理解老子思考的问题及其起源,更惊叹敬佩老子的远见卓识。

正确理解《道德经》,首先需要进入老子所思所想的世界,熟悉并运用他的思维和方法,然后再考究历代各版本的词目字眼排列。阅读中,不能只见树叶,不见森林,不能抓住个别字句,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意,否则,就难以精确理解,错误会很多,甚至会与老子的真正意思或者意愿相反,那就更难在思想言行举止行动中体现道与德的精神。

本译释,忠实原文,不拘泥于个别词句,以读者易懂易解为目标,尽力从思维、精神的整体角度完整把握理解老子,而不是简单僵硬地译释字句。

为便于读者理解,并防止对全文的误解,在此特解释一些内容。《道德经》核心是: 道法自然。套用老子的语言,自然至少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有,即宇宙天地万物的自然,另一个是无,即规律精神意识的自然。不要把自然简单僵化理解为我们所看到的、所触摸到的具体世界。

此外,老子的无为,不是希望人们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而为,顺势而为,提醒人们不能妄为,所追求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至高境界。所以,无为?不妄为。老子并不否定有高傲上刚强智存在的必要,但开导人们,要善于从无低谦下柔弱愚的角度看待人事物并去适度把控。通过才能实现,若要保持最大程度的,就要保留一定程度的来作保护伞。否则,就会全部变成。这就是道,这就是自然。比如,尊重自然看似木讷愚钝,实是达到大智若愚程度的大智慧;反之,耍小聪明、玩计谋,违反自然到极致,就是大愚若智程度的真愚蠢。

由于涉及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道比德更难理解。查询略知一点科技知识,对理解《道德经》会有很大帮助。这些包括:1)经典力学;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转换、宇宙宗教情感;3)量子力学;4) 超弦论、振频与与物质和能量;5)当代生态理念。

如果说,世界上如果有上帝、菩萨、真主、神仙、如来佛的话,那就应指无形又有形的道。只看那些一览无遗的快餐、心灵鸡汤的浅书,会走向弱智,民族、文明也无法进步。人一生中,能够终身阅读、而每次阅读都能够使人感触良多、有新收获的书很少,而区区五千字的《道德经》却是中华历史上的最杰出者。

由于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加之中华文明演化中曾经遭遇无数次天灾人祸和扭曲,一些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幸福感低、气质修养差、好冲动好强力等特点,甚至自以为厚黑和匪气更能左右逢源。而读懂、继承、光大、更新《道德经》,却能起到矫正作用。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展现出《道德经》所推崇的人物形象:仙风道骨、优雅气质、超凡脱俗、宽广胸襟。

本译释是辅助型普及读物,故起名《道德经2530》,以资纪念和区别。

 

 

 

道篇

 

1章 无有玄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祂不是世俗的那个道;非通常所见的道;

“道”可以被命名,但无法用通常的名子去命名。因其大道无形,形无尽。

无,就是天地之始;有,就是万物之母。

所以,常用“无”之学,去观察事物的奥秘和巧妙;常用“有”之学,去知晓事物的界限和端倪。

无、有这两者,同源于大道,但不同名;都可说是很玄妙,玄妙中的玄妙,是认识神秘奥妙的入门。

道,无处不在,变幻莫测难说准,类似量子的测不准。祂是不可以用通常的语言来描述的,也不可以用通常的名子强加命名。

道有无、有两个称呼,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个面,犹如描述深层次世界的量子论述的“波粒二像性”。

道具有“无有二象性”,道是“无”,也是“有”;道不是“无”,也不是“有”;道就是大道,而不是通常的道。

老子《道德经》,先于人类的哲学、宗教和量子力学,最早认识无的重要意义。

现代科学弦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弦能量的振动共鸣,弦的振动频率高的成无形,低的成有形。宇宙开始形成的大爆炸瞬间,适用量子力学规律,宇宙膨胀发展过程适用相对论。而弦可把两者统一起来。

 

奇妙的是,比这更早,老子提出了认识全部宇宙变化普遍规律的、不是一般规律的“非常道”,祂玄之又玄,是玄玄相扣的玄论。用玄把宇宙开始(常无)和万物形成后(常有)的规律统一起来。

 

“非常名”,表明道已超出了通常人们熟知的观念,故既要用“无”理解道,因为“无”代表了天地宇宙的开端,其中有奥妙和变化;又要用“有”理解道,因为“有”代表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其中有延展的边际。

 

 

2章 真善美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如果皆知美为美或者强为美,那已经是丑恶。如果皆知善为善或者强为善,那已是不善。

这告诉人们,美和善都具有多样性,不能强迫众人服从统一的标准。最好的美是自然美,最丑恶的是虚伪;最好的善是心善,伪善就是不善。

有无相对而生,难易相形而成,长短比较而得,高下相倾而见,音声相和而应,前后相随而从,这是恒常的相对存在和相互转换规律。

因此圣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办成事情,以不言的方式,身体力行,施行教育、办好教育。任凭事物自然兴起,而不求辞谢;生长哺育万物,而不霸占持有。功成业就时,也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傲,圣人也就不会失去什么。

不强迫任何事物服从某种真善美德的统一标准,不要以一个标准强迫所有人,每个人都要有自我判断能力、要有符合自然的真善美德。

延伸阅读:

马云爱看《道德经》:老子读懂了我内心的最深处http://book.sohu.com/20150402/n410690532.shtml

 

 

第3章 无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过分宣扬贤德,防止无德无才之人不择手段去争取利益;不炒作抬高贵重的珍世奇物,使得人们不去偷盗占有;不煽动勾起欲望,使得人心不会迷失扰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自然而然:引导人们内心谦虚,填饱人们的肚皮;弱化人们的执着妄欲,强壮人们的筋骨和体魄;常使人们没有狡诈和过分的欲望。这将使得阴谋权欲者不敢肆意妄为。效仿自然,作为而不妄为,天下将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第4章 道虚而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永远保持空虚,功用无尽又无穷,不会盈满而溢、自满而亏。道如深渊,永远填不满,生生不息;是天地之初,万物的源头。

道,能挫磨锋锐,消解纷扰,调和光芒,同于尘埃。但依然纯净清澈,若有若无地存在着。

道从哪里来,不知是谁的后代,但祂好像是天帝的祖宗。

 

 

第5章 公平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没有仁慈,只有公平,无亲疏偏袒,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没有仁慈,只效法天地自然,同样公平,无亲疏偏袒,任由百姓自然自息。

天地间,不像巨大的风箱一样吗?

虚空不停,鼓动风出,越动越多。生生不息,动静相宜。

不要没完没了地说教和鼓动,否则会黔驴技穷。要清净守中,只在必要时说必要的话。

 

 

 

延伸阅读:

Twitter CEO:我喜爱《道德经》http://tech.sina.com.cn/i/2015-12-23/doc-ifxmxftp5850920.shtml

 

 

第7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所以能够如此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久。

所以,圣人效仿天地,将自身私利放在众人之后,反而能身先得益;将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所以,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反而能成全其自身。

 

 

第8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水的特点,最能体现好的品行和善良的品德。水能够滋润万物、有利于万物,但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水能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多呆的地方,而不在乎处境的优劣。所以,水的行为几乎接近于“道”。

能居于善良的境界,能善于用心深沉宁静,能善于仁厚友爱、滋养万物,能善于言而有信,能善于治理为政,做事能善于发挥其所长,行动能善于把准时机。

不热衷于争夺,有不争的美德,也就没有了过失,也就离“道”更近了。

水不刻意展现自己,却借助于万事万物,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其有气、液、固三态,有冰雪、云雾、水流形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形态,但能够随着环境、条件和容器的形状,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形态。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世界。

 

 

第9章 自然天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盈满而骄,不如适可而止;锋芒毕露而锐利,难以保证长久。 金玉满堂,难以守护珍藏;富贵骄横,自寻烦恼和祸殃。

功业完成、功德圆满,就应含藏收敛,适时而身退,让一切按照春种秋收的自然法则运转,不去干涉侵扰。这才符合自然天道。

延伸阅读:

白岩松:白说“道德经”?http://news.ifeng.com/a/20160117/47106621_0.shtml

 

 

第10章 纯真如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能使灵魂与肉身合一,没有间隙吗?能够精气专一、柔顺平和,像婴儿吗?能洗净内心杂念、透亮如明镜,不染瑕疵吗?能够爱民治国,无为得治、不用奇技淫巧吗?能够脑顶天门开合,达到母性阴慧之柔吗?能够明白通达,大智若愚,而不耍小聪明吗?

做到以上,就是纯真如一,合乎道德。

 

 

第11章 无有功用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机车的轮毂有三十辐条,齐聚而中间留空,这才有车的功效作用。拌和揉捏泥土,做成陶器,器皿当中为空,才有容器的功用。盖楼造房建室,室为中空,才有居室的功用。 所以说,有(拥有保持),就是权利和收益;无(中空无物),就具有了使用和被使用的价值。

虚怀若谷、包容兼蓄才能发挥不一般的功效作用。所以,为人做事造物,要留有空白空间,谦逊谦和。

 

 

第12章 淡然简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彩缤纷、鲜艳颜色的过度刺激,会使人眼花缭乱,近乎视衰色盲;五音嘈杂、震耳欲聋,会使人两耳失聪、听觉迟钝甚至丧失;五味齐全的丰富盛宴,会使人食不知味、食欲不振;放纵妄欲、驰骋狩猎,会使人心情狂荡、躁动不安;稀世珍宝、难得之货,会使人行动不便、也会使人的品行走样、图谋偷盗占有。

要有得当并规避这些的方法。所以,圣人,那些得道的人,只求饱食果腹而不追逐声色刺激,摒弃诱惑妄欲,而保持知足安祥简朴。

以自然恬静的方式生活、思考和工作,不能沉湎于声色犬马等物欲享受。

 

延伸阅读:

从《道德经》里学投资?http://szsb.sznews.com/html/2016-01/17/content_3442641.htm

 

 

 

第13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当得宠和受辱时,应该如同受到惊吓而害怕;要像重视大病大患一样,经常重视自己的身体。

为何得宠和受辱都要吃惊?因为,得宠是将自我放置在一种依附性的自甘低下卑微,得到这种恩惠要感到心惊不安;失去这种宠爱、宠信,会略有所失,也会吃惊!

得宠如同受辱,越被赞美,越危险!宠爱本身就是以下看上的描述,得宠和受辱一样,都是对人独立自由尊严的伤害。应该正确地对待宠辱,找到警醒的价值。甚至某种程度上讲,宠为下,辱为上。

为何要像重视大病大患般地珍视身体?人之所以有大病大患,是因为有身体;如没有身体、如果保护好了身体,哪来什么疾患?

像珍贵自己身体一样地珍贵天下,就可以拥有天下; 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爱惜天下,就可以治理天下。像保护自己独立自由尊严一样保护每个人的独立自由尊严,就能保护天下。

可以处变不惊,但要警惕宠辱,因为人为大(域有四大,天、地、道、人),要珍视每个人的人格尊严。

 

 

 

第14章 道谓惚恍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mín mín)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到底是什么模样?有一种形状(如紫外光、红外光),眼睛看都看不到,叫做夷;有种声音(如高频声波)听都听不见,叫做希,有种物体(如微生物)小到摸都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无法辨析细分、无法单独呈现,实际是浑然一体。道,就是夷、希、微三者的三位一体。

此体之上,不被光芒照明;此体之下,不被黑乱昧暗。祂神神秘秘地不清不楚无法命名,只能复将其归为无物(道)。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这叫惚恍。所谓惚恍,就是无法琢磨、无法确定、测不准,迎面却不见其头部,跟随却不见其后。

把握运用这古已有之的道,就能驾驭把控当今的具体事物,能知道了解远古的开始,也就明白道的规律。

道,似有似无,如同量子、超弦般的恍惚。与量子测不准原理所描述的那样恍惚。

总而言之,道无形,胜有形,能变形无尽;道无声,胜有声,能声远无垠;道无体,胜有体,能体大无边。

 

延伸阅读:

《老子传奇》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 ?http://ent.sina.com.cn/v/m/2016-02-12/doc-ifxpmpqp7572161.shtml

 

?

第15章 道善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璞);旷兮其若客;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代达到道的境界的圣者,微妙玄通多变,难以精准认清。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用以下形容:

小心谨慎时, 好像冬季踏试冰面过河;犹豫戒备时,好像提防怀着敌意的四邻;端庄郑重时,好像前去赴宴的宾客;舒缓洒脱时,好像缓缓消融的冰凌;敦厚老实时,好像原始自然般的纯朴;旷远豁达时,好像幽深无底的山谷;飓风急飚是,好像都没有停的时候;浑厚宽容时,好像浑浊不清的水流。

能做到在动荡中安静下来似浊流慢慢澄清?能做到平安稳妥地长久扰动以至于慢慢渐显生机?保有这种道(静而动)的人,不会盈满溢亏和骄傲自恋。正因为不自满,就能够保护已有的并取得新的成效。

有道的人,为人、处事、造物,大巧无巧,恪守自然,不拘一格,多面通达。

 

 

 

 

第16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

 

修道冥想静坐时,要做到虚极静深,方能精神集中、心无旁骛、明察秋毫。从而在万物并行运转中,我能观察出事物的循环往复。

芸芸事物,虽然庞杂纷乱,但都要循环往复归其源头根本,才能进一步发展,回到根源才能生生不息。回归根源就是静,生命的根源是静,静就是复归本性。回归本性源头,就叫做知晓规律。 知晓规律就叫做聪慧明智。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肆意妄为就有凶险灾难,知晓永恒的规律,就会博大而宽容,宽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就能服务天地,侍奉天地就能得道,得道就能长久,最终,终身而不败。

 

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天长地久。

 

人们不能只知道“强运动”,还需要知道“慢运动”,更需要知道“静运动”。冥想入静,以静修身,静中能见道。

 

延伸阅读:

Twitter和Square两家公司的CEO杰克·多西最爱《道德经》

http://tech.qq.com/a/20151223/013265.htm

 

 

第17章 上治若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佳的治理者,犹如接近了道,民众只知有治理者的存在;较次的治理者,民众亲近他并赞誉他;再次一点的治理者,民众畏惧害怕他;更次一点的治理者,民众轻侮鄙视他。

治理中诚信不足,就没人会相信治理者。最佳的治理好像悠哉清闲,极少发号施令,但说到做到, 少言贵言遵守诺言。如此接近道的治理方法,以致于事情圆满成功完结以后,百姓说:我们本来就这样,一切均是自然。

最高境界的治理和管理,是自然地犹如天地生态的治理和管理,没有人为雕琢,自然怡得,丝丝相扣。

 

 

18章 废道出伪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废弃了大道,只得用仁义替代大道;而提倡仁义,难免会有假仁假义;不断推出智谋计巧,就难免会有奸诈作伪;如果家庭六亲不和、不遵伦理道德,一片混乱,就会只剩下突显那些被颂扬为榜样的孝顺慈善;如果国家陷于混乱,没有了秩序和良好的治理,就只能突显那些命运堪忧的忠义良臣。

遵守道、顺应道、践行道,比信奉其它人事物都有效。

 

 

 

 

第19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杜绝颂圣、抛弃权谋,利民百倍;杜绝满嘴仁爱、抛弃满嘴正义,也就少了假仁假义,民众就会恢复忠孝慈善的天性;杜绝投机取巧、抛弃不义暴利,强盗蟊贼就会消失。

然而,单单用这三者(三绝三弃)用作诫律或理论原则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才行、才靠得住:保持素朴自然、减少私心、控制妄欲,为民众服务。杜绝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就能学识通达而无恼无忧。

 

 

第20章 智愚相形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lěi)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dùn)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应诺与呵斥,相差大吗?美好与丑恶,相距远吗?人人都这么说,你不能不这么说;人人都害怕的,你不能不怕。如此荒唐跟随的风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世俗众人如此热闹簇拥,如同赶赴宴会,如同登台观望春天美景。而我却独自木讷淡泊,如婴儿没有嘻笑的面容,身心懒散疲惫,像浪子找不到归宿,不合群像无类所属。

众人皆目的明确、皆有所得,唯独我没有任何目的,似乎缺少了什么,好像被世界遗忘了。我真是只有一颗愚心!直率纯朴,

众人智巧光耀,处处聪明,唯独我昏昏沉沉、迷糊愚钝;众人明察秋毫,什么都看得透;独我鼠目寸光,什么也看不清。众人都有本领,唯独我愚顽,被人看不起。

我确实与众人是不同的,我只遵从并贵重母始的道。

遵从道、践行道,是大智若愚;违反道、忤逆道,就是大愚若智。只要顺道而为,就不要怕、也不在乎他议论,不在乎别人眼里被认为是特立独行或者愚不可及。

 

延伸阅读

《星战7》“原力”考:来自东方《道德经》!http://news.mydrivers.com/1/465/465679.htm

 

 

第21章 道若无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容貌,随道而定。

如果说道若为东西,那祂为恍惚,并处其之间,是又恍又惚。恍惚之间,其中有形象。恍惚之间,其中有实物;昧暗深远之间,其中有精神,精神很真切、接近真理,其中有可信、有诚信。

从当今回溯到古代,道都(名为无有的二象)在发挥作用,所以,得依此去观察天下。要知晓万事万物的状态,就得先认识道。

如果说,量子变幻呈现波粒二象,那么,大道恍惚呈现无有二象。恍惚之中有形像,犹如意识;恍惚之中有物体,犹如神器。

要认识道,至少要从无、有两个角度去认识道,同时还要考虑无有之间变幻莫测的相互演变关系。

 

 

 

第22章 不争之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有利保全,屈枉有利直伸;低洼有利充盈,陈旧有利变新;减少欲望有利多得,贪多反而会被迷惑。

所以,圣人守道抱此而成为天下的榜样。不固执己见,故反而智慧聪明;不自以为是,故反而彰显自己;不无故讨伐他人,反而建立功勋;不自我矜持,故能永续长久。

正因不与人争,故无人能与之相争。

古时所谓的“委曲则会保全”,决非空话虚言,实际表述地很全面,如果愿意,实实在在能够做到。

为人做事,自谦不争,让道(时间、自然、人心)去说明功败垂成、让后人去评说千秋功罪。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谦虚为要,但不要谦虚过极而变成虚伪。实事求是地略微谦逊,因为违背事实的自傲不合道、违背事实的自贬也不合道。

 

 

 

延伸阅读:

“《道德经》里有桃花源”——许辉《涡河边的老子》http://ah.ifeng.com/human/huidu/detail_2016_01/08/4729340_0.shtml

 

 

第23章 德信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点施言政令,珍惜所说的每一句话或者承诺,那就是合乎自然。

狂风刮不了整个早晨,骤雨下不了整个白天。谁表现如此?天与地。天地间的狂暴或者强制都不可能长久,何况人间的行为呢?

所以,从事于悟道、行道和得道的人,就与道融为一体;从事于悟德、行德和积德的人,就与德融为一体;从事于失道、缺德的人,就与失道、缺德和失败融为一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与道同行的人,就会得到道的接纳和帮助;与德同行的人,就会得到德的接纳和帮助;与无道和缺德同行的人,就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和惩罚、而不会得到道德的接纳和帮助。诚信不足的人,自然没有人会相信他。

遵从自然之道,不迷信一蹴而就的强力,因为,短暂而猛烈的常常难以长久,而微弱但持续深入的却常常能解决根本问题。

 

 

24章 自得非道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脚求高就会站立不稳;跨大步想快走就无法远行。固执己见者,反而没有自知之明、不够聪明;自以为是者,反而无法彰显自己;无故讨伐他人者,反而立不了功勋;自我矜持者,反而难以长久。

从道的角度看,自鸣得意、自吹自擂、自我肯定、自我吹捧、自我吹嘘等傲慢和匪气,就像剩食赘瘤的样子,令人讨厌,有道者所以不会这么去做。

 

延伸阅读:

《道德经》和中国丝绸合璧走上“一带一路”推向国际市场?http://www.kjw.cc/2015/12/10/75895.html

 

 

第25章 域有四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这就很像今天宇宙大爆炸所说的那样。

祂,寂静空虚, 无声无形,独立长存,永不停息, 祂成为天下万事万物之母。

我发现了祂,但不知道的名字, 只能给祂起名字叫道, 勉强命名祂为大。当我追求祂、想描述和理解祂,可祂实在太大,大到无边无际,大到越来越远,遥远地又循坏往复回返。

所以,要理解道之大、得先理解天之大;要理解天之大,可先理解地之大;要理解地之大,可先理解人之大。因为,自然世界有四种大,人就是其中的一大。人的法是地(人的法则从属于大地), 地的法是天,天的法是道, 道的法是自然。

人、地、天、道是世界上的四种伟大,依次层层递进深化,效仿、模仿自然而然。

 

 

第26章 重根静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浮的根基,静定是躁动不安的主宰,静控制躁。所以如果君子整日游玩,离不开行李载装辎重,虽有光荣的重大责任,却能像燕子一样处之超然。一个大国的君主,怎么能如此轻率治理天下?轻浮就将失去稳定的根基;急躁就会丧失自控能力。

稳重安静是领导者的根本。

 

延伸阅读:

这些话天天说 原来出自《道德经》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11/14/content_109856577.htm

 

 

27章 善于妙能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瑕疵;善于计数能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用人救人,人尽其才,没有被弃之不顾的人;圣人又总是善于用物,物尽其用,故没有被被弃之不顾的废物。这叫内在的聪明智慧。发挥一切聪明才智和资源用处。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也是善人的借鉴。那些不尊重老师的人、不爱怜借鉴的人,看似智慧,其实是个大糊涂。此就是精深而重要的奥妙。

遵守大道,运用自然生长的方法,个人能力可以超群到无形无影的地步。人才、物器都能充分发挥其效用。

 

 

28章 大制无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知晓如何雄刚,但却能安守雌柔,就好像天下的溪涧,能包容众多泉眼流水的灌注。葆有如此天下溪涧般的包容,就能拥有大德,不被大德所抛弃,从而恢复往返到婴儿才具有的童真纯朴状态。

知晓如何阳光炫目,但却能沉静于暗昧和目,就像天下的山谷那样博大能容。如此天下谷般的博大能容,德品就会充盈富足,恢复回归到自然朴素。

朴素四处散播,就能生长成为器物,被有道的圣者所使用,就会成为领先的榜样或者建筑。创造一个伟大的物质、创建一个伟大的体制和制度,无需先分割后重组。

大制无割,强调一切事物自然生长壮大和自然的推陈出新、新陈代谢,而非破坏性、建设性兼具的分割重组。?

这也好像,传统的物体制造,采用伐树锯板拼合、减材分割制造,既浪费甚多,同时部件间契合也不自然;而当代先进制造,走向了三维打印、增材生长制造,实现物尽其用,大制无割。

也好像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是学科专业分割的工具性培养,还是无分割的人的个性化自由发展的全面培养。

 

延伸阅读:

赵孟頫手书《道德经》,大美无言! http://mt.sohu.com/20151018/n423525531.shtml

 

 

 

第29章 敬尊天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强力改变天下,我看他们必将欲速则不达,达不到其原初的目的。天下为神器,不可强行作为或者迫其改变。强为者将失败,强持者将失去。

天下人事物秉性不一,有的前行而有的后随,有的轻嘘而有的急吹,有的刚强而有的赢弱;有的自爱而有的自毁。

为顺应神器自然本性,所以圣者得抛弃极端看法,杜绝奢侈浪费,去除好大喜功的做派。

凡事根据对象的特点,顺势而为,遵道而为,而不强行极端擅为,就能改变天下。

 

 

第30章 果而勿强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治国的人、以道辅佐君王的人,不以兵强而横行霸道于天下,因为他们知道,凡事都会有报答、有因果报应。

所以,有道的德善者,能果断、果敢,但不会逞强,只求结果不去逞强。

达到目的,就不要自我矜持;达到目的,就不要主动讨伐;达到目的,就不要夸耀骄傲;达到结果,而不要自以为是、持胜而骄;达到目的则是处于无奈、出于不得已;达到结果和目的,不再武力逞强。

事物壮大就会走向衰老, 就说明过强不符合于道,而不符合道者就会早早灭亡。

达到目的,见好就收,蓄势待发,以保留已经取得的成功。而不能达到目的后,继续逞强,以至于盈满而泄。

 

延伸阅读:

背不下《道德经》,至少背下这些精华

http://help.3g.163.com/15/1122/04/B90EP8DJ00964KA0.html

 

 

第31章 吉凶左右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争,是不祥之器,不讨人喜欢,故有道者尽量不触碰。君子平日居处时,视左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则视右为贵。兵争是不祥器的物器,不是君子之器,只能在万不得已时,偶尔使用,适可而止,需淡然处之为要。

胜利不要太过于得意,表现得意就是喜好杀人。凡是喜好杀人者,不可能获得天下、得志于天下。

吉利的事宜,以左方为时尚;悲伤的事宜,以右方时尚。副将居于左边,主将居于右边。需要明确的是,要用丧礼,去对待用兵打仗。打仗死人众多,当以悲哀痛泣感伤的态度来对待。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来对待。

左和右各有其用,不能偏颇、不能乱用。正确的礼仪,不仅仅用于打仗,也用于平常,以表达对和平的爱好、对每个人的尊重。

 

 

第32章 知止不殆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常是没法称呼命名的,祂朴实无华,道虽细微难见,但普天下没人敢使祂臣服。侯王如果能坚守道、依道治理天下,万物将会自然臣服。

天地自然阴阳相合,将会普降甘露,不需要人们命令祂如何如何,祂自然自发地润泽均匀。

自万事万物的兴起阶段开始、在制度的启始阶段开始,就要有正当而合适的名义,以便名正言顺。有了正名也要有制约和监督,以便知道适可而止,或者知晓被动停止。有所制约和监督,就能一直没有失败。

道在天下作用就像江海容纳河川溪水,使万事万物自然臣服。

 

延伸阅读:

《道德经》不是语录集

http://news.163.com/15/0522/04/AQ6M582500014AED.html

 

 

第33章 自胜者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知晓别人叫做智慧,能认知自己叫做聪明。能战胜别人叫有力,能战胜自己、把控自己的叫刚强。知道满足叫做富有。坚持不懈者叫做有志。不失去根基者能够长久。

身虽死而其道存不亡者、身已无但其器官得以利用者、身死后其物质进入自然循环而其精神得以传承者,才能算是真正的长寿和永恒。

要改变外界,先改变自己;要战胜外界先战胜自己,要控制外界先控制自己。

 

 

第34章 至小至大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宽广,其遍布上下左右,无处不在。万物依靠道而存在和生长,而不需要对祂辞谢和颂扬,祂功成而不居傲、不去占有万事万物。

祂生养哺育万物不炫耀、并不自视为主宰,道常常是淡定谦恭、无妄欲,可以称祂为渺小。万物归附而祂不主宰,可称祂品行伟大。所以,一直不曾自以视伟大,因而能做成大事、能成功伟大的事业。

道,可以换种方法描述,用量子思维的波粒二象性的方式讲,道具有伟大、渺小两者的二象性。道是伟大,也是渺小;道不是伟大,也不是渺小;道还是大道,道是无欲谦恭但功德无量,遍及天下。

道,成大事,能渗透到方方面面,隐形而谦恭,淡然不炫耀。

 

延伸阅读:

斯库利:《道德经》给我指引

http://news.163.com/15/0314/03/AKKTB27900014AED.html

 

 

35章 道安平太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得到大道后,就能达到新的境界:可踏遍天下、四处可往可去。走访往来而不相互危害,一切都会呈现道所带来的平静祥和安泰。得大道的,大家都愿意去,因道聚集到一起就能和平相处,不会危害对方。

音乐和美食,能让过客停下脚步。而如偏要把道说出口,明确说道是什么,那却可能真是平淡无味、不吸引人,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看祂看不到,听祂也听不见,而实际祂的效用,却到是无尽无边。

道,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悟出来的。

 

 

第36章 至弱至强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收敛收缩,必先扩张,将欲削弱减弱,必先加强,将欲废除废弃,必先抬举,将欲夺取获得,必先给予。这就是那微妙的聪明。

柔弱战胜刚强。不要锋芒毕露!鱼儿生存不可脱离河渊,否则鱼死;镇国利器不可轻示于人,否则国亡。

欲正若反、欲反若正,这不是虚伪技巧,而是道的往返运行规律。

 

 

第37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常常无为,但却无所不能为。侯王如果能够按道去治理,万物就将会自然成长、自我演化发育。万事万物演化发育中如果意欲生贪作乱时,可以用连名字都没有的真朴去镇定压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不作不死。

有了无名之朴,从而使一切不生贪欲、或者不为外欲所干扰。没有妄欲就能安静心静,天下自然安定公正。

这就启示人们理解: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柳插柳柳成荫。即,既要有心、也要无心;看似无心,实际有心;似有心又要无心。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尊重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辅助推动其运转,这样没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但,不能违反自然趋势,将其推向极端而导致失败。有了自然的朴素、纯真,可以压制虚妄之乱。

 

延伸阅读:

丁常云:建议将《道德经》纳入高等教育必修课

http://news.163.com/16/0313/22/BI2P5HPP00014AED.html

 

 

第38章 弃华取实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自恃有德、不显德,实际是有德;上德之人,不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其内心自有道德。

下德之人、道德低下的人,沽名钓誉、刻意求德、显德,实际是无德。下德之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上德之人的无为,不刻意为了实现什么,是顺应自然、不被自我欲望所控制的作为。上仁之人的有所作为,是在追求仁爱,却是出于无意。上义之人的有所作为,是出于有意,为了追求正义的某种目的。上礼之人的有所作为,是在追求礼法,希望获得呼应,如若未获得回应、没人响应,那只有抡起胳膊去迫人强行了。

所以,丧失了道,这才强调德(失去本,却强调功能);丧失了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已经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已经开始了。

预设的种种规范规矩,不过是偶得了大道的希许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安身于敦厚的大道,而不归附于浅薄的礼法;立命于大道的朴实,而不漂浮于智慧的虚华。据此,舍弃虚华,选择踏实。舍弃浅薄,拥有敦厚。

所以,道者,弃华取实。

 

 

延伸阅读:

马云道德经不离身 王健林读透情商

http://tech.hnr.cn/archives/view-86847-1.html

 

 

 

第39章 若玉如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jué)。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为本与,非也是故不欲琭(lù)(lù)如玉,珞(luò)(luò)如石。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那些效仿自然得大道者,就会如此显德:天得道显德:处处清明、蓝天白云;地得道显德:生态美丽、山河宁静;人们或者神仙得道显德:精神焕发、充满灵性;河谷得道显德:溪水充盈;万物得道显德:生机勃勃、生生不息;侯王得道显德:光明正大、成天下民众的首领。

推而言之,如果失道丢德,就失去了自然根源、就缺少了源头的滋养:天没有清明,恐要崩裂;地没有安宁,恐要墟废;人们或者神仙就没有精神寄托、失去灵魂、失去灵性,恐要灭绝;河谷无水充盈,恐要干涸;万物无法生长,恐要毁灭;侯王不能公正、位子不保,恐被推翻、颠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只有以贱弱低下为基础。一步步持续积累才能成功。因此侯王常自称孤、寡、不谷,这不就以贱为根基吗?不是吗?

不去欲求琭琭晶莹如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因为宝玉本来就是山石。所以,崇高的荣光无须他人赞誉。

人皆厌恶,如孤、寡、不谷,而王公们常喜欢如此称自己。以显示自己的谦卑。

所以对万事万物而言,减损它可能反而增加;增加它可能反而减损。人们所教的话,我也教。“凶残强暴者和跳梁小丑,不得好死、死也无葬身之地”,我把此话当成施教宗旨。

得道才能有德,要义是尊重并善待自然和生态、天下和民众。

 

延伸阅读:

81米长《道德经》文化墙将亮相静乐

http://sywb.10yan.com/html/20160309/430638.html

 

 

 

第40章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而反向的;道的作用是微妙而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实有,实有又产生于虚无。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而有形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

因为有生于无,所以,要关注人事物往相反方面的运动趋势、在孱弱方面的潜在功效功用。

通过无才能实现有,保持最大程度的有,就要保留一定程度的无。否则,有就会几乎变成无。

 

 

第41章 隐名善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等人、高尚的人,听闻了道,就自动遵照道的指引,并勤奋实践;中等人听闻了道,将信将疑;下等人听闻了道,不免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道。

所以,有人立言留话:光明之道似乎有昧暗;前进之道好像在后退;平坦之道好像存崎岖;尚德包容好像似峡谷; 洁白无暇好像有污垢耻辱;德善宽广好似存不足;勤奋建德立德好似在偷懒;质朴纯真好像似乎有污浊。

最方正的会没有棱角;最大器具会最晚铸好;最大声响好似寂静无声;最大形状好似没有形像。道隐藏不露并沉默无名。唯有道善于给予万物、善于帮助万物、善于辅助万物走向成功。

常人不识大道,道虽隐秘但有其功效。小隐隐于山野,大隐隐于市朝。

 

延伸阅读:

白岩松扬州白话《道德经》:自己人生最大的烦恼就是不平静

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6/03/25/028195881.shtml

 

 

 

 

 

第42章 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有德(道是体,德是用),德生出无/有二者,无/有二者生出天/地/人三者,三者共同作用而生出万物。万物都是背阴抱阳,中气和合。

道的宇宙生成观点,类近现代的大爆炸和弦论:宇宙的一切,来自小小唯一的、那无限小的奇点,那点偶尔的量子波动效应,爆炸膨胀开始了137亿年的宇宙万事万物演化进程。起始,出现了不同振动频率的闭环超弦,这些超弦代表着物质或者能量,进而组成万事万物。爆炸膨胀的持续一直到今天,其边缘还在不断扩张延展到恒远。

就万事万物生成而言,道包含了一元论,也包含了无有二元论,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天地人、阴阳中的三元论。三代表多样性、复杂性。老子因此强调夷/希/微三者、绝弃三者、慈/俭/不三宝。更重要的是,老子强调,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是其中一大。

 

 

第43章 若有似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能够穿越天下最坚;无形的能进入无缝无隙之间。我由此而认知到无为的有益之处。不言的教诲、无为的教益都非常重要性, 而普天下很少有人能达到此境界。所以,身教重于言传,说教不如实践。

 

延伸阅读:

古往今来解读之作汗牛充栋 但没人敢说破译《道德经》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10/21/c_1112919064.htm

 

 

 

第44章 贪藏厚亡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声名和生命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和丢失哪个更有害?过于痴爱追名逐利,必付出大的代价;过分藏富敛财,必然会损失惨重。

知足并不耻辱, 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平安长久。

 

 

第45章 大巧若拙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寒胜躁,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真正完美圆满的成功,看起来好似仍有所欠缺的样子,其实这就留有了发展空间,其效用才永不衰竭; 真正丰盈足充的,看起来就好似仍有所空虚,如此才留有填充的余地,其效用才不穷尽。

最正直的好像会弯曲(如行事不能鲁莽,要多角度思考,学会变通),最正直的人反而看上去比较随和。就如光线会在传播中折射,更像相对论物理所揭示的在宇宙中,光线因为星体引力而弯曲;最灵巧却好似很笨拙(不要看表面的简陋,而要看是否有内涵)。 最卓越的辩解是略显迟钝木讷,好似不善言辞。

寒冷克服躁动,清静克服暑热。清静无为,天下公正。

大巧无巧,公平、公正、自然。

 

延伸阅读:

《道德经》里学养生

http://book.hexun.com/2013-12-29/160998509.html

 

 

 

第46章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治理能够合乎道,就太平无事,战马退还田间去耕种。天下治理如不合乎道,怀孕母马也得上前线,马驹就生在战乱的城郊。

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没有比贪欲还要大的罪过。

所以,知足而不奢望过多,就会常常觉得满足。足而为富,足而为福。

 

 

第47章 用心悟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足不出户,能推知天下事情;不望窗外,能发现天道。如果单纯为一个事物远行求索,而不思考,那么即使走得再远,也会得不到答案,越来越迷糊,得到的也会很少。即,外奔越远,却可能所知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而能推知事理,不亲见而能明白道理,无须妄为就能功德圆满、顺利成功。

这就要求用心思考,以心里的感悟与外界实践相结合,相互验证,直到互洽正确。这是因为道在心里,依道去逻辑推理,就能明白事理、物理、人理。

 

延伸阅读:

《道德经》中的风水学

http://mt.sohu.com/20151015/n423348312.shtml

 

 

 

 

48章 为道损欲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探究学问和学术,会懂得获取,天天向上、日日增加见识;冥想悟道、求道和行道就会懂得舍去,日日减欲,妄欲被减之又减,就会达到达无为的境界。正因为不妄为,以致于到了无所不能为的境地。

天下治理的精要,是赢取民心,不生事、不扰民、尽量无事。如果喜好有事或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如常以繁税苛政侵民滋事,反复折腾民众,就不配得天下和治理天下,反而会尽失天下。

 

 

49章 善信百姓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无常人的主观成见和私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以百姓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一心为了百姓,这样才能达到治理的目的。善待善良者,也善待不善良者、有缺点者,才能够结善果(才是真正的德善博爱)。信任相同观点者,也信任不同观点者;信任可信者,也信任不可信者,才有信的果实(才是真正的德信包容)。

圣人在天下,要敛欲谨慎,即使无奈必须有所动作,也要善于选择最佳机会谨慎而行,以其质朴气息使得人心浑然纯朴。这样,天下的人们才能回归到浑朴的初心, 百姓就都专注于所见所听、耳聪目明,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见闻。圣人让民众回归纯朴童真,圣人也让自己回复到无知无欲的婴孩状态。

 

延伸阅读:

真正的商战宝典不是《孙子兵法》,而是《道德经》!

http://money.163.com/16/0415/21/BKNMOQF300253B0H.html

 

 

 

50章 得道无险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从出世为生,到入土为死。长寿人的比例约占十分之三;夭折的人比例约十分之三;本可活泼长命却自己作死而亡的,比例也约十分之三。死于什么缘故呢?因其有违反自然、妄欲为生等错误行为,因厚生欲望过于强烈,因侍奉养护实在过度。

听说,善于厚生护命的人、得道的人,能在陆地行走,不会遇到凶犀猛虎,在战争中也不受武器的伤害。使得犀牛无处投角,老虎无处伸爪,士兵也无法得到机会下手去挥舞刀刃。为何如此?因他尊重顺从并把握自然规律和战争规律,主动应变自如,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和境地。

掌握并巧用事物的规律,就没有危险;知道危险的氛围和条件,就没有危险;不知道危险在哪,是最大的危险。

 

 

51章 自然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养万物,德哺育万物,万物演化成形状各样,成为不同的器物。所以,万事万物都尊敬道、贵重德,像对待父母。

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是因祂们效法自然。道生养万物,德哺育万物,是一视同仁的。道德既可以呵护万物,也可以伤害万物;既可以创造万物,也可以毁灭万物。

生养万物而不居为己有, 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成长万物而不强加主宰,这些就是深远玄妙的德。

德,就是顺道而行,平等无亲疏地对待万事万物

 

延伸阅读:

《道德经》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http://edu.jschina.com.cn/system/2016/04/27/028504144.shtml

 

 

 

52   开兑济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下混沌的起始是道,祂是万物的母亲。既然知晓道是母体,就能知晓作为子嗣的万物;既然知晓万物,又能守护尊敬万物的根源, 那么,就会终身都没有危险。

堵塞窗口,关闭大门,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永远都不会有什么用处。打开窗对外交流,将理论思考与实践结合,相互验证,终其一生都不会有大的错误。

能觉察细微微小的变化,叫做明;能持守柔弱,叫做强。思考中,既会批判,又会自省;既会光照外射,又能复归内向透明;这样,就不会有麻烦和祸殃。这就叫万世不绝的道。

开放、内敛;知晓事物、知晓根源;看外也看内;质疑、批判也醒悟反省;并相关相互验证,就没有风险。

 

 

53章 大道非径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我已粗浅认识到,遵行大道,在真正施行时就会有担忧、会有不少困难。因为,大道虽很平坦,但民众和君王却好走斜径、往往好走捷径。

朝政荒废腐败到极致,农田萧条又荒芜,粮仓国库空虚,权贵却身穿华丽绫罗,佩带锋利的宝剑,挑剔精美的饮食,剩余财货和宝物,这就是强盗匪首。这是亡国的征兆,这是多么无道啊!

要选择走自然大道,不要好走捷径,捷径会可能是斜路,有难以控制的风险。(《道德经》插图由华东理工大学周志杰教授临帖而成)

 

延伸阅读:

“《道德经》里有桃花源”——许辉《涡河边的老子》

http://ah.ifeng.com/human/detail_2016_01/08/4729340_0.shtml

 

 

 

54章 依道修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造者不需要拆除,善于抱持者不会脱手,如果子孙能持守这永续的道德,子子孙孙也不会断后。

用这个道德修养自身,德性就会纯真;用这个道德修养修炼自家,德性就会丰余;用这个道德修理本乡,德性就会长存;用这个道德修造本国,德性就会丰富完善;用这个道德修付诸天下,德性就会普及、普照。

所以,要用同理心和平等比照的方法去思考、要不超越界限和尺度的去比较: 以自身观察理解别身;以自家观察理解别家;以自乡观察理解别乡;以已国观察理解别国;以这个天下观察理解另一个天下。

我怎知天下如此状态?就是用以上修德的方法。

以自然生长无后患的方式、以生态环境友好的方式建造新事物,拥抱新事物,把破与立、新与旧的自然替代和谐在一起。将心比心,相互理解,永续发展。

 

 

55章 德厚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德养浑厚就像初生的婴儿。能够毒虫不蛰咬,猛兽不攻击,凶鸟不抓捕。虽然骨弱筋柔但把握有力稳固,虽不懂得阴阳和合,但精气已充足。可以整天啼哭,但嗓子不哑,这是因其和气纯厚的缘故。

知晓和谐叫作常,知晓常守大道叫作明。贪生纵欲将就会遭殃,颐指气使又忘形叫做逞强。

事物过于强壮就衰老,是因不遵道不顺道,违背忤逆大道,就将早亡。

(《道德经》插图由华东理工大学周志杰教授临帖而成)

 

延伸阅读:

老子为出关写《道德经》

http://barb.sznews.com/html/2015-06/23/content_3260535.htm

 

第56章 超越世俗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人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人。有智者知 “道”的妙用,勤而行之,从不会多言。而整天滔滔不绝的人,自以为了解了“道”的精妙,其实他什么也不知“道”。

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芒,混同他们的世尘,这就是深奥的玄同。即,不显露锋芒,消解纷争,含敛光芒,同于尘世,超越物我,淡泊少欲,就达(真正有智慧的)“玄同”境界。

达到“玄同”、达到道的境界。无法与之亲近也无法与之疏远。无法使之得利也无法使之受害。无法使之高贵也无法使之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同样,不会因为得不到就花费精力去亲近他/它/她;不会因为得不到就疏远回避她;不会因为得不到就动脑筋利诱她;不会因为得不到就使坏伤害她;不会因为得不到就珍贵珍惜她;不会因为得不到就轻视作贱她。如此超越了利害、贵贱、亲疏的世俗,故就能获得所有天下人的贵重。

超越世俗,独立、平等、包容地对待人事物。

 

第57章 无事民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以正大光明、公平正义治理国家,以独特奇异调兵遣将,以无事清静获得民心。

我怎么知道这些规律?是因为:天下的禁忌限制越多,民众就越是陷于贫穷;民众拥有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越容易陷于混乱;人们的歪门伎俩巧计越多,邪风怪事就会层出不穷;法令条规繁多而不平等,强盗茅贼就会不断增多。所以圣人说,我无为,民众就会自我化育成长;我好静,民风就会纯正;我不生事,民众就会富足;我无嗜欲,民众就会淳朴。

尽量宽松环境,让民众自然发展。(《道德经》插图由华东理工大学周志杰教授临帖而成)

 

延伸阅读:

找到老子的密码

http://www.chinatimes.cc/article/45609.html

 

第58章 祸福相依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如能宽厚宽容,民众就淳朴忠诚;政治如是严苛监察、暴力高压,民众就会抱怨并刁钻狡猾。

灾祸啊,幸福倚靠在它里面;幸福啊,灾祸埋伏在它里面。谁能知道这究竟是祸还是福:祸福无人能知,也无人说准。关键是遵守道,把握好尺度。

端正会转换为邪恶,善良会转换为恶毒,人们迷惑不懂相生之道, 已经很久很久。 

因此圣人,方正而不伤人,犀利而不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目。能从整体大局出发,充分考虑后果,顾及他人感受,而不会放纵放肆自我情绪。

 

第59章 若啬长久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领导治理人群和侍奉自然天地,不如小心谨慎。要达到谨慎,就要早有准备,早有准备就是重在积累经验,以正确应对而达到目的;不断积累经验并融会贯通,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不克就能一直持续下去,无法估其极限;有了无可限量的经验和能力,就可以建立一个邦国。 有了国的根本,国运就能久长。所以,深根固本,是长久生存的大道。

早准备,早积累,就战无不胜,能长久生存。

 

延伸阅读:

《老子》的“文学翻译”与“文字翻译”

http://dg.southcn.com/content/2015-04/12/content_122019264.htm

 

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就好像煎烹小鲜。因为小鱼小虾易碎,煎烹时不能经常翻腾。所以,治国得照顾各方利益,掌握好平衡和度,不能不停地折腾。这就是治国之道。

当道降临了天下,鬼就成不了神;这不是鬼不够神气,而是其神气伤不了人。不是神气不伤人,有道圣人也不伤人。鬼神和圣人皆不伤人,所以,大德的雨露交会就恩泽天下。

以自然之道,平衡照顾各方利益,把握事物的适度和边界,防止大的折腾,以治理好国家。

 

第61章 大小国交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以便交汇天下百川河流,常处为天下的雌弱温柔。雌柔以清静胜越雄强,是因其甘居柔下的缘由。

所以,大国谦下忍让小国,就可取得小国信任依赖;小国如能示弱处下尊敬大国,就可取得大国包容共存。或谦下取信或处下取容。就能和谐共生相互兼容。

大国不要过分管束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恭顺大国,当两国争求实现其欲望,此时大国适宜忍让谦下。

 

延伸阅读:

《道德经》: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http://news.xinmin.cn/world/2013/09/24/22022912.html

 

第62章 道善众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呀,是万物的奥妙,完善之人的宝贵之处,缺陷之人的护身符。

佳美的言辞可用于社交;美好的行为可获得别人尊重。不善的人,怎么会放弃道呢?人有所缺点,但也没有被道放弃的理由。

故天子即位在设置三公时, 有先捧玉后再献四马的礼节, 还真不如进献大道。

自古来人们之所以崇敬道,不正是求祂庇护就能得到满足;犯了罪过可得到祂的宽恕,正因如此天下人都贵重珍视道。

赠送礼品,不如赠送褒奖他人、保护他人的自然之道。

 

第63章 轻诺寡信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认真作为但不妄为,看上去好像是没有作为似的;踏实做事但不滋事,看上去好像没有在做事似的;能从无味中品尝出味,而不是滥尝山珍海味,放肆毁坏了口味。这是一种得道的境界。

大小多少互变莫测。解难要知难,从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处入手。

天下难事,必从容易处做起;天下大事,必从细小处着力、从细节处开始。

所以,圣人始终不贪全求大,因此圣人常常能够做成大事。

轻易拍胸脯承诺者,很少能够守信的; 把事情看得很简单、很容易者,必定在做事时遭遇更多磨难和艰难。因为,圣人尤其正视、重视困难,所以,最终也就没有什么困难。

做事要合乎道,需从无中感悟有;做大事、难事,需从细小处、容易处入手。

 

延伸阅读:

《汪注老子》出版 还原老子智慧要点

http://sz.people.com.cn/n2/2016/0526/c202846-28405994.html

 

分享到:
全部评论
< 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