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网(淘气网):在智慧和财富间、学术和创造间,搭起便捷高效的桥梁!

平行空间

淘气包小窝

帮助中心

道器网(淘气网)-太学堂

思维和精神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思维和精神学院
从福岛核电站事故看日本科普
发布时间: 2016-04-14    浏览次数:772   发布者:道器网   来源:朱忆天教授   点击评论

2011年3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导致惨烈的福岛核电站事故。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如此严重的核电站事故,日本民众普遍保持镇定,没有出现“逃亡”潮,也没有出现“抢购”潮。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条核辐射将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不实短信,一度引发中国国内“群体恐慌”,并掀起了抢购碘盐的狂潮。


虽然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组强调,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经大气和海洋稀释后,不会对中国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但这种科学分析并未渗透到中国公众那里。中日两国国民面对核危机的两极反应,体现出两国国民的科普程度和科学素养的问题。

日本核电站会定期组织周围的民众参观工作区域、讲解核物理知识、进行避难演习等,让周围民众了解核,从而打消神秘感与恐惧感。而中国的老百姓,对核防护和食盐的常识等,均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果能够事先了解食用碘盐无法预防放射性碘的摄入,不当或过量食用碘盐反而会导致不良副作用;中国盐产量巨大,且80%以上是矿盐,等等,那么谣言就不至于酿成不少民众的情绪失控。


近年来,中国每一个成为热点的科普话题,几乎都是由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引发的:非典的肆虐,让公共卫生及健康教育成为热点;汶川大地震引发了有关地震、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宣传热潮;食品安全问题,又使人们对添加剂倍加关注……与此同时,诘问之声不断:从三聚氰胺、绿豆治病到食用盐脱销、西瓜膨大剂,为什么总是在食品等安全问题发生后,专家学者才出来解答?为什么科普工作总是滞后?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科普法》的国家,对科普事业不可谓不重视,但从取得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容乐观。日本同处东亚地区,未设《科普法》,也没有过多的文件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普,但日本国民的科学知识素养、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冷静与沉着,令世界为之赞叹。 日本的科普工作,究竟有什么特色?他们的做法,哪些值得借鉴?


(地震发生时有序的日本车站)

以地震为例,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视地震科普的国家。他们视防灾如国防,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借助雄厚的财力,不仅大量编制、出版科普书籍,进行科学报告会和科技咨询,还开展科普影视片(如《日本的沉没》)、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日本幼教、初级、中级教育课程都含有地震防护知识,编有各个阶段的防震课本,是必修课程。由于长期的防护教育和实践,使日本学生养成了遇震不惊的良好习惯。


日本还在一些大城市建有防灾中心和展览馆,这些展馆都设有地震体验中心或体验室,其装置输入真实的地震波,让观众体验地震时的摇晃、颠簸及房倒屋塌,并进行自我保护,提高避震求生能力,仅东京市就有三个这类的中心。此外,日本街头还设有流动地震体验车,供市民感受一把,对市民进行地震防护教育。日本还十分注重地震遗迹的保护,让其作为地震科普教育场所,持续发挥作用。


(白川英树)

日本科普具有全民参与的特质,已经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不仅仅是政府、产业界重视科普事业,确保科普资金,日本各界对科普工作也相当投入。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英树,在退休后成为日本科学未来馆的一名志愿教师,他的职责之一就是协助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做实验。在访谈中白川英树指出:现在媒体对于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远远不及对于经济和社会新闻的报道,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记者从事科技新闻的报道。日本科普事业走在世界科普的前列,离不开如白川英树这样的科技精英对科普的参与,值得我们借鉴。

分享到:
全部评论
< 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