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网(淘气网):在智慧和财富间、学术和创造间,搭起便捷高效的桥梁!

平行空间

淘气包小窝

帮助中心

道器网(淘气网)-太学堂

思维和精神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思维和精神学院
介入医学
发布时间: 2015-07-27    浏览次数:827   发布者:道器网   来源:   点击评论

  介入医学的概念,公众也许还不太熟。但支架、导管和造影等概念应该已经不很陌生。它们是介入医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也许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医学在这20多年里已经默默地经过了一场革命性的创新。那就是介入医学:影像与导管技术革命。

 

 

  千百年来,人类医学的主要工具不外乎药物和刀具。前者形成了医学内科治疗理念,其最早又最为系统的理论典籍要数中国古代的《内经》,具有近3000年历史;后者形成了医学外科治疗理念,其用手术切除瘤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的古埃及。然而,介入医学的历史还不到百年。是伦琴发现了放射线并拍摄了第一张“伦琴夫人的手”的X摄片,之后才有了医学影像技术,有了医学影像技术才有了导管造影技术,最后形成了独立于药物和刀具之外的介入诊疗学科技术体系。

 

  这充分证明一点,对于一个行业,行外技术的加入才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就像一位IT行业的院士说的:能真正颠覆人类现有交通模式,彻底解决交通问题的,一定不是汽车行业,更可能是轮式机器人。今天的介入导管技术几乎遍及医学科学的各个角落,照放射影像学院士的说法,已经成为内外科之外的医学第三大支柱。

 

  改变一个视角,我们来看看患者方面。“家人生病,我该找什么医生?”这个问题重要吗?有人说不重要,看了再说。而有人却说很重要,看得不好一是会耽误病情,二是其他医生都难以补救,因为很多时候,治疗的最佳机会只有一次,尤其是被割掉的器官不可能复原。因而很多病人的命运便取决于“撞上一个什么样的医生”。

 

  的确,这涉及到就医理念和习惯性思维的问题。就像前面说的医学传统工具不外乎药物和刀具那样,在民众眼里的医生,也不外乎药物医生和动刀医生。殊不知,现在出现了第三种医生:介入医生,即以导管为主要工具的医生。从今以后,患者求医不但要想到药物治疗和开刀治疗,还要想到导管治疗,要征询一下介入医生的意见。

 

  举三个例子。例一:大约在10年前,先后有两位中国演艺界的明星死于心肌梗塞。而在同时期,有位美国政要曾先后三次发生猝死风险极大的致命性心脏病。而他却得益于心导管技术,得以避免悲剧发生。

 

  例二:有两位同样是腰椎骨折的患者,来自同一家三级甲等大医院。一位在骨科就诊,因高龄未行外科手术,采取保守治疗,半年后才得以起床,且留下了终生腰痛的后遗症。另一位则找到了放射科的介入医生,接受了穿刺骨水泥治疗;半小时的介入手术,两小时后即可下床,次日便可出院回家,疼痛永久消失。同样的创伤,同样的医院,不同的医生,不同的治疗,完全不同的结果。

 

  例三:有位身患晚期肿瘤的81高龄老太太,极度消瘦和虚弱,双下肢截瘫,大小便失禁,简直是一具活尸体。上海某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判”她只能活一周。没有医生敢开刀,没有医生敢放疗,更没有医生敢化疗。但在家属的一再恳请下,一位介入医生为她做了介入化疗。患者一次治疗后即能起床回家,三次治疗后可大小便自主,之后便可逛公园。可见,改变就医观念,对患者是何等重要。当然,介入医学也不是万能的。但只有圆满得到了这三种医生的全面资讯,患者才能真正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最后,让我们看看前辈们是如何锐意创新的。德国医生Werner Forssmann教授是心导管技术的创始人。1929年,在没有任何安全性依据,没有任何风险防范措施,甚至没有专用导管的情况下,冒着心脏骤停的风险,他与助手合作,把一根导尿管插进了自己的心脏,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例心导管操作。创新就意味着没有经验,创新就意味着高风险,创新就意味着结果不确定。什么是伟大的医生?伟大的医生就是面对没有经验,面对高风险,面对不确定的结果,敢于用自己的生命去创新。

分享到:
全部评论
< 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