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课上的交流和课后两个影片的观看,收获了两个方面的感悟:一个是对创新创业的新感悟。其次在人生态度方面也有些启发。
创新,是在旧的事物中诞生出一个超越旧事物存在的过程。一切新的事物都是从旧的事物中诞生,创新也是如此,都是在前人的肩膀人继续向上攀登的一个过程。所以学习和模仿是一个创业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Facebook都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属于他们的大厦。
那么,仅仅模仿旧的事物就能够创新了吗?显然不能,一味的模仿那只能叫抄袭。创新是在学习和模仿了前人的工作后,发现其中的不足或可继续深挖的东西,然后继续向前进一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阿里巴巴如果仅停留在模仿eBay,那么何谈打败eBay?马云从美国学习回来后,看到了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他坚信互联网能够改变中国,而一个这样的eBay电商模式是远不足以满足这个巨大潜在市场的,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东西来填补这个空缺,于是马云在借鉴了eBay的基本功能后独立开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阿里巴巴平台。
如果说创新是0到1,那么创业则是1到10的过程。1到10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新的东西在更大的环境中能够存活下去,并且能持续创造价值。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地方在于重视与外在环境的相互作用:创业是将一个在实验室或头脑中诞生的新点子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在改变其所处的环境,同样也深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创业者仅单向的看到了产品向外的影响,而忽视了环境对其产品的反馈、评价,那么其必定难以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像扎克伯格在Facebook用户量达到8万左右时,坚定的要引入风投然后将其规模迅速扩大一样,他正是意识到了他的产品通过前期的试水后,用户有着很好的反馈,而在这个市场上同类产品却很少,此时需要做的便是快速扩张,不给任何竞争产品抢夺市场的机会。
最后,从阿里巴巴和Facebook的案例中,我看到了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即:坚持以内在驱动为首的目标,让外在激励为其服务。人做事情的动机从最简单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内在驱动和外在激励。内在驱动是源于一个人的三观,而外在激励则类似于物质、声望等等。不论是站在人生巅峰上的马云、扎克伯格,还是从事着平凡工作的普通人,都逃不出这些规律。从长远来看,到底怎样的动力才更有助于一个人实现成功,或者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呢?从统计概率和科学研究来看,可能内在的动机能够让人更持久的去坚持一件事情,而不至于心猿意马。就如在《社交网络》中肖恩评价埃德华多一样,“他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但很难是一个出色的创业者”。因为他从创立Facebook中获得更多的是旁人投来的羡慕眼光,他很享受这种出名的感觉。他的三观决定了他考虑的更多的是这个产品如何盈利,如何赚钱,但显然Facebook这样的商业模式在最初阶段并不需要以盈利为目的,而应该考虑如何才能有更广泛的影响力,这也决定着必须要借助风投的力量。有个很讽刺的地方在于,埃德华多在Facebook拥有了8万多粉丝后,竟还不会修改页面上的恋爱状况,这实在不像是一个公司创始人该有的样子。这也注定着他最终将和这个新生的却在快速成长着的公司无缘。所以,可见单纯的追逐成功所带来的那些附加品并不会让一个人更快的走向成功,但坚持你内心深处的目标却能让你有更充实的生活。至于能否成功,能否改变世界,那已经不是你能左右的了。
最后,引用马云说的那句最著名的话作为结束: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翻译过来可能就是:坚持自己内心深处向往的事物,能不能获得外在的成功交给“上天”去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