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录片《阿里巴巴》和电影《社交网络》的感想如下:阿里巴巴的纪录片《造梦者》(Dream Maker)较为完整地梳理呈现16年来影响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重大时刻,记录了马云先生和阿里早期创始人及合伙人创业和合作的亲身经历以及讲述了很多背后鲜为人知和五味杂陈的故事。印象中有个镜头,是马云先生在出租车上。因为万事开头难,当时他的处境比较艰难,似乎还没开始就遭受到很多质疑和拒绝。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一切得重头开启,失败了也无所谓,我至少把一个概念告诉了别人。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但首先一点,我希望中国人早点成功,不要再拖下去了。马云先生他本人到美国出差,见识了互联网后,肩负着一种使命感---让国人也都能早些知道,并能够利用资源优势让国家发展繁荣起来,更好的与国际接轨等。看完总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不想辜负了这个时代。真的是光阴似箭,我们每一个人也不要再拖下去了,如果有什么好的创意和想法,至少也应该身体力行尝试实践一下。还有片中结尾处说的那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从前听到觉得这句话很俗,很鸡汤,但当我看完整个纪录片的时候,却感受到一股从未有过的力量。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有着当下进退两难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在艰难的时候,选择正确的方向和使用合理的方式,不言放弃,像毛竹生长一样,熬过最初的三厘米。今后停下脚步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起点,或许你会惊叹当初的你,你会微笑着感谢当年的你……
扎克伯格是一位在计算机领域的天才,对于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且Facebook在社交网络至今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从他个人来说,他的情商不太高,和异性交流的过程中直言不讳。在课上准确无误报出老师提问的答案,转身离开教室等等,都充分体现出他 高智商+低情商的配置。(当然不排除电影中的一些情节是虚构的)。 似乎没有什么朋友,这种情况其实现实生活中,尤其在校园生活中真的是不多见呢,给人很突兀、不合群的印象。但我想说的是,从我个人角度,我在本科读书阶段几乎都是单独行动,独来独往,认为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自己一个人在安安静静地环境看书、听音乐不想被打扰这样子,做事的效率似乎会高很多。但同样存在着弊端,有点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很少去关心周围环境及人事物,给人的第一印象相对比较高冷。现阶段恰好相反和同学之间交流得更多,每天有各类信息和任务迎头而上出现在你面前,个人时间被压缩,少了很多自己独立思考的time。而Zuckerberg 他有一技之长,配置较高。他有这个资质能力去create新的东西&handel出现的问题。我想,是他的“不合群”(实际上也是种独立性)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他擅长的计算机领域,有着异于常人惊人的能力和潜能,或是他有着异于常人惊人的能力和潜能而致使他“不合群”这些应该是互为条件的吧。
(共1131字)
王耶琳 Y3017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