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资讯 > 太学堂 > 娟娟催眠顾问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求助者

发布时间: 2016-01-17    浏览次数:   发布者:道器网   来源:道器网   


  本文根据《绝处逢生——催眠治疗实录》(胡娟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8月)部分章节改编而成。胡娟现为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持胡娟催眠工作室,擅长投射测验和催眠。



偏执型人格障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自己永远都没有错,别人永远都不正确的。一般认为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极少会主动求助,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超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只是在人际交往父母他只在内心指责别人。看着室友、学长和师兄弟们都出双入对,自己却连正面看女孩子都不敢,为此事而他前来求助胡娟老师。

此之超曾经见过两个心理医生。第一个心理医生被他指责问的问题太多:“我不想听你的说教,我看的心理学的书比你看的书多得多”,说完扬长而去。

第二个心理医生被超说教了一番,他认为心理医生应该听他的,当心理医生欲制止他时,超突然与之翻脸,扬长而去。

初次见到超时,胡老师觉得很难跟前两位心理咨询师描述的他对上号。他坐在沙发里两手不停地摆弄着,脸上和整个身体还不时地抽动,说起话来很不连贯,描述自己的诉求时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说出来一句又嘎然而止,让人很难理解到他要表达的。

从“房树人”的投射测验来看,他具有严重的自我压抑的一面,不自信、人际交往比较挑剔,内心安全感严重不足。

因为感到自己难以与人正常的沟通,也无法正常的表达自己,超一直在求助于心理咨询,但他每次都是失望而归。

在与超的接触中胡老师慢慢地感觉到,每次的“失望而归”并非心理咨询师不能帮助到他,而是超对自己的问题阐述不清,有时甚至觉得他的问题太多,不知从何讲起。与他的面询进行的很艰难,刚提到一个话题又跳掉了。相比之下,他身体和脸上的抽搐远比他语言表达更多。接下来又是几分钟的沉寂,他似乎是想理清一下自己的思绪,又好像是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才更确切,他自述说:“父亲是一个极度敏感而暴力的人,固执、死板、专制,对我和妈妈的行为有没完没了的指责,对别人的不同意见耿耿于怀……”

通过面询得知,超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也去求助过不少专业人士,但他始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是一味地痛苦,他告诉胡老师:他讨厌父亲,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他厌恶父亲的专制,却发现自己也同样的专制;他越讨厌父亲就发现自己越像父亲。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还有背影……

他厌恶、他痛恨自己与父亲的太多相像,但又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

渐渐地胡老师发现其实超的词语很非常丰富,只是一谈到无法接受自己身上像爸爸的地方他就语塞,这对他的诊断和辅导计划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对超的辅导持续了将近一年,除了假期之外,基本上是每周一次,这是至今为止胡老师的职业生涯中接待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来访者。每次催眠治疗后,习惯上胡老师都会设定下一次的目标,但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胡老师尝试过请来别的老师和同学配合,通过角色扮演、家庭系统排列和空椅子等技术,来帮助超表达自己想要求助的内容,但每次得到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

前期的催眠治疗主要是减压以减少焦虑、年龄回归挖掘童年的创伤性事件。但每次只要往催眠椅上一坐,超很快就进入了很深的催眠状态,几乎得不到他的语言信息反馈,胡老师多次尝试着把他引导到浅一点的状态里才能有所收获;后续的催眠治疗主要是对超的问题做一些认知调整,对他的不良行为做一些消退,逐项解决问题。

对超的辅导效果跟踪与辅导的阶段相联系,共分三个阶段:(1)建立信任与减压;(2)逐步弄清楚主要的问题,并逐步消退不良行为或强化积极的行为;(3)良好关系的建立(包括与父亲、周围的人及未来可能要遇到的一些人际群体);其辅导效果的反馈途径包括周围师生的反馈和他自己的自我感觉。

一开始大家觉得他的脸色不像以前那样的灰暗,精神状态也更好了,见了人不再躲避,会点一点头或是勉强地笑一笑;不久大家就能感觉到他会主动与人打招呼,抽动的动作在减少,再接下来就是发现他会主动与同学和室友交谈。

假期超回家,胡老师给他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与父亲沟通的步骤和方法。开学后得到的反馈是,他的几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在后期的辅导中,胡老师把重点放到超与父亲的关系上。在催眠状态下,超回忆起一些关键场景,几乎童年所有的观景场景都是与父亲在一起的:田间、低头、推车上坡、去赶集……,在胡老师的引导下,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父亲与众不同的爱和爱的方式,那一次超被唤醒后发现自己泪流满面,他自己表达说,他第一次意识到父亲在自己生命里和整个家庭中的重要性。他开始接受父亲,理解父亲以前一些自己认为“不可思议”的言行,并主动与父亲保持电话沟通。在与父亲的沟通中,超发现父亲也在开始改变。

最后就是进一步修复与父亲的关系,相互间传递情感和爱,进入到超理想中的那种状态,即“一家人能坐下来交心,父母和自己都觉得很温暖、很幸福”,与同学的交往也不再“别扭”,而是更加自如、更加轻松了。



  知识吧—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当事人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是个人在生理基础(遗传)上,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以及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称之为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由于这类群体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偏执型人格障碍形成原因主要有:

1.早期失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的儿童。

2.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4.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剩女害怕别人谈及丈夫、家庭、孩子等。


请选择您的分享方式:

全部评论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