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论》读后感
社会学院 行管131 周慧慧 10133054
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英国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是现代世界的开拓者。英国最早实现工业化,成为近代大工业的开路先锋,从而把全世界推进到工业时代。英国最早实现政治变革,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树立了样板。英国的发展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模式,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渐行道路的可行。在传统与变革的斗争中,互相妥协,走相互融合的道路,这是英国文化模式的显著特征。
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是第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经过了内战、共和、护国制和复辟的起伏,英国革命以1688年的不流血政变告终。通过光荣革命,英国实现了从绝对君主制向多元寡头政制的转化,克服专制的任务,在这场几乎不流血的“革命”中成功的完成。但这个转变是靠融合的方式完成的,国王依然存在,王权并没有被消灭,传统似乎全都保留了下来,历史一点也没有被割断。不过国王却和议会交换了位置,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政治制度已然发生了改变。
最终的结果实际上是英国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相互妥协的产物,虽然国王成为虚君,但是光荣革命本身就表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并没有强大到足以压倒一切拥护君主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上为光荣革命后的议会制的资产阶级国家辩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洛克正是在理论上为已经上台的资产阶级完成辩护他们的新制度并扫除异说这一历史任务的人物。
洛克的理论工作是两方面的,一是破坏性的,一是建设性的。上篇批判了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说,下篇则从正面论证了资产阶级议会制。但这两篇文章几乎是与光荣革命同时完成的,并不是在光荣革命发生后才仓促写成的辩护词。虽然下篇更为重要与经典,但还是将上篇也一并读完了。在读上篇的时候,虽然没看过圣经,但洛克直接引用圣经批判保皇派理论,反驳有理有据,因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所以读时并不觉得乏味,也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
下篇在上篇“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主权的理论,来达到“立”的效果。洛克阐释了一种世俗的国家起源说,反对君权神授的主张;提出议会主权,主张置国王于议会控制之下的立宪君主制;提出政府的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力争资产阶级的利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呼吁宗教容忍、信教自由。显然,洛克的学说是进步的学说,它体现着光荣革命的基本精神,这些理论在当时对于打击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洛克的理论具有进步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洛克所倡导的议会主权说归根到底只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所作的辩护,他理想的议会是由资产阶级控制的议会,他追求的民主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根本谈不到真正的人民主权。现实也证明了洛克学说的局限性。奥布莱恩曾说工人的贫穷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以争取政治平等为手段,争取经济平等为目标的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福利国家”的形成,这些都表明洛克学说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也在为自己的民主与平等权利而不懈斗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纵使时代变迁人仍能给人以深思与启迪,而我们需要的是以时代的视角重新审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