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网(淘气网):在智慧和财富间、学术和创造间,搭起便捷高效的桥梁!

平行空间

淘气包小窝

帮助中心

道器网(淘气网)-太学堂

博雅书友会
您的位置:首页 > 博雅书友会
读史:赵匡胤为何不血洗前朝?
发布时间: 2016-11-01    浏览次数:723   发布者:王海军   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人文史”(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为什么不杀光柴荣子孙?)   点击评论

中国的王朝更替,几乎都是以血洗前朝为代价,可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得了天下之后,不但没有血洗前朝,对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还优待有加。在赵匡胤和后世子孙的约法三章里,就有一条:不杀后周皇帝柴氏子孙。在历史上被誉为“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这是怎么回事呢?文史作家萧何,最近在文章中给出了答案。

咱们都知道,在没当皇帝之前,赵匡胤是后周的一员大将,周世宗柴荣去世的时候,继位的小皇帝才七岁,当时的形势是辽国正在联合北汉攻打后周,危急时刻,赵匡胤取得了最高军权,可是有了最高军权的赵匡胤没去打仗,反而被部下拥戴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要说黄袍加身,赵匡胤可不是第一位,后周的第一代皇帝,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坐上龙椅的。

所以咱们看,宋朝对于武将的提防是特别重的,生怕哪天哪个部下再来个黄袍加身。按说在这种心态下,对于前朝的血脉,更应该斩草除根才对。

赵匡胤当时有没有这种心思呢?答案是有。

话说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带领军队攻进后周的皇宫,抓住了柴荣的两个儿子。赵匡胤问部下:咋办?谁都明白赵匡胤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于是都随声附和:“带下去吧。”这带下去什么意思啊,就是斩草除根。

这时候,偏偏有个在后周做过重臣的人站出来说了一句话,让赵匡胤改变了主意。这人是怎么说的呢?他对赵匡胤说:“我和您都曾经做过世宗柴荣的臣子,杀他儿子,对不起世宗;可要是劝您不杀,又觉得对不起您。这话我要不说出来,又觉得于心不安。”

赵匡胤听了这话,改变了主意,没杀柴荣的孩子,还让潘美收他为义子。表面上看,赵匡胤是听从这人的意见改变了主意。实际上呢,咱们要是仔细想想,问题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先说这个给赵匡胤提意见的人,他的名字叫潘美,这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可要是说他就是《杨家将》里潘仁美的原型,大家就很熟悉了。这个潘美,在后周时期,地位和赵匡胤不相上下,他的反对意见,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因为赵匡胤的部下,也都是后周的臣子,潘美在这个人群中,也是有影响力的,尤其是在那些誓死保卫后周政权的人群里。采取潘美的意见,一是给赵匡胤博得宽容的名声,二是可以收买后周旧部的人心。

第二,人家这位潘美,能力相当强,当时赵匡胤刚当了皇帝,在很多时候,还需要潘美的帮忙,不好直接得罪他。

第三,还要说说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安史之乱到宋朝建立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实际上处于一种一盘散沙的状态。后周虽然说是一个政权,实际上,后周的天下,不过是中国的十分之三四而已。当时和后周并立的还有南唐、后蜀等大大小小很多个政权。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可不满足于只占有这么一点地盘。人家的志向,是统一中国。要完成这一步,就要处理好内部关系。

所以咱们看赵匡胤不杀柴荣子孙,不仅仅是赵匡胤仁慈,还因为他不能杀,杀了,反倒会起副作用。赵匡胤登上皇位后不杀前朝血脉,这在历史上是个小概率事件,不过,他的不杀,和之前和之后登上皇位的人血洗前朝,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稳固他的皇位。不管怎么说,宋朝建立政权,没有让皇宫血流成河,几乎“兵不血刃”就成功改朝换代。这还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一个决定的好处和坏处考虑的越充分,所做出的决定就越容易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赵匡胤不杀柴荣的子孙,就是这个道理。

分享到:
全部评论
< 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