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网(淘气网):在智慧和财富间、学术和创造间,搭起便捷高效的桥梁!

网站首页

平行空间

淘气包小窝

帮助中心

道器网(淘气网)-梦工厂

成功案例

  • 商业街
  • 招标大厅
媒体新闻
文汇报: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华理经验:创新是创业的基石
发布时间: 2016-10-31    浏览次数:888

大学治学当崇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追求真理的决心。而我们培养的人才也应当是这样的人才。作为大学的教授,如果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失败,也是大学教育的耻辱。

   ■栾伟玲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从目标任务认识不清晰、过程不明确、方式方法模糊,到通过学习、交流后慢慢领悟、理解、实践、提高的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创业吗? 在大学里强调双创教育是通过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让一群刚刚离开父母身边、涉世不深的孩子去开公司吗?创业经营的范围、顾客群定位、团队如何确立和管理? 资金从哪里来,如何运作? 一群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学生成立公司,成功率如何保障、风险如何承受? 市场竞争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大家。

    电信诈骗、传销受骗、误乘黑车等事件,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很不成熟。反思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强调校园里的知识文化学习,勤工俭学也多是为师生服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以游戏和餐饮、休闲服务为主,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项目所占比例很少。还不乏一些高校将功利化教育取代了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和责任教育,出现重学历轻实践、眼高手低、自私自利的大学毕业生。

    创新创业课要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等方面转型。有的学生有志于做科学研究,有的学生选择创业,这两类学生的培养并不冲突。

    “创新教育重在培育创新思维,创业教育重在提高实践能力。要在学生心里埋下创新的种子,让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求教有门’。”华东理工大学经过多次研讨,确定了双创教育的目标,将双创教育内容分解为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意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与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双创课程的开设,要让所有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创业不应是开网店、做小买卖,要坚持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没有创过业的老师能给学生上创新创业课程吗?

    相比其他学科,创新创业课程更偏重实践。没有创过业,如何给学生上创业课?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创业经验,也缺乏深入的企业实践体验,如果单纯由在校教师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由学校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入企业界、创投界和相关行业组织参与,更多地将教学场所放到实习实践基地、市场乃至企业现场。每门课程安排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保证课程的延续性。校内教师必须有创新经历、创业体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者受过良好的创新创业培训。校外教师则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学校一方面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创新创业导师库,另一方面,对在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搭建平台让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导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课堂里能教出创新创业人才吗?

    创新创业可教吗?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双创人才?一张试卷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吗?教学效果如何考评?

    在华理有这样的共识:开展双创教育必须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真实体验。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另一方面,在考试方式上建立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的充分结合。学生通过在网站注册公司、装潢店铺、发表原创科普文章、发布学术众筹等,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方式。学生自行组团完成的创业计划书、课堂研讨、网上项目获得的投资和来自同学的投票、来自社会的投资都可能影响最终成绩。课程、实践、孵化、创业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双创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这一点,需要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调阅读经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学与科学教育并重,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各课程及课程与实践之间,充分尊重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能力要求分散到课程或实践过程中,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手段的恰当切合。同时,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学校的高水平科研优势和产学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

    创新创业可教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教学方法一定不是传统模式,应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思维训练,突出实践实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双创教育要成为撬动高教整体变革的突破口,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华理学子:创新创业之路始自校园

    ■张婷

    华东理工大学2016届毕业生何一昊尚未步出校园时,就已经是两家初创企业的“老总”,除了致力于大学生掌上资讯平台“跬步”APP的开发之外,还正和创业团队一起开发一款国内首创的激光扫描细胞操纵显微镜产品并申请2项专利。这位年轻的创业者,曾获得过2014年“创青春”(原“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的银奖。

    在华东理工大学,何一昊的经历,只是众多从创新走上创业之路学子的一个剪影。

    “创新奠定了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婕道出了该校培养出多位科技创业者的关键。

    华东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由三级平台组成,分别是“USRP”、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以下简称“大创”)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

    “这些活动已开展多届,不但学生参与度高,产出同样高效。”据黄婕介绍,截至2015年底,华理的“USRP”活动已经开展了14届,规模逐年递增;“大创”项目自2008年启动,到2015年底已有2095个创新创业类项目获准立项,学生总参与人数近8000人,仅2016年结题的383个项目中,学生共公开发表论文89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

    虽然学科竞赛属顶级难度的创新活动,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同样捷报频传。仅从2013年到2015年,华理就收获了国际级竞赛奖项48项,国家级奖项243项,省部级奖项665项。

    “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获得奖项都不是终极目的,构建三级平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据黄婕介绍,“USRP”活动就是通过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分析归纳、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活动对创业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尹庆身上可见一斑。

    2009年从华理数学系毕业的尹庆,曾获得过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简称“ACM/ICPC”) 亚洲区域赛金牌,参加过世界总决赛。毕业两年后,他正式辞职,创办了萌果游戏公司并担任首席执行官,目前,其公司年收入已过亿元。

    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滋养了更多年轻的后来者。计算机专业的大四学生刘旭利就是其中之一。

    大一结束时,刘旭利参加了上海市级大创项目“基于android的手掌性别识别系统”,内容是开发一款android应用,该应用通过手机摄像头获取手掌图像,经过算法处理后,能够得出性别为男或女的结论。

    现在,刘旭利参与的“大创”项目将作为毕业设计继续深入下去,并计划在2017年内申请专利。而他的创业之路,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前方的路很长,等待着年轻创业者们的你追我赶。

   

    创新与批判性思考

    ■涂善东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快速提升,科研经费、培养人才的数量等增长很快,但在论文质量、专利、知名品牌等方面,差距还比较大。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2014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汤森路透)”榜单中,美国有35家,日本有39家,法国7家,瑞士5家,德国和韩国各有4家,中国台湾有2家,中国内地只有华为1家企业上榜;2015年,亚洲共有44家企业上榜。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却无缘该榜单。

    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专利的数量很多,但专利交易率只有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中国有数十万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但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只有屠呦呦一个,而几百万人口的瑞士,却有20多人获诺贝尔科学奖。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与欧盟、韩国、美国、日本相比,中国每千人中科研人员数量较少,尤其缺乏拔尖的创新人才。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如教育体制要改革、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等,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缺失。跟历史比、跟国际横向比,我们似乎都缺少一些精气神。大学治学当崇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追求真理的决心。只有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才能对前人的东西进行批判,才会有伟大的创新。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批判性思维,才能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实现创新。但批判必须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进行批判性思考。

    很多先辈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为人类历史作出重要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根植于内心的批判性思考。

    从苏格拉底、伽利略、牛顿,直到爱因斯坦,都是不盲从前人,勇于批判,才推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波普提出,科学必须可证伪,因此科学是批判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也同样需要创新。邓小平能够放开思想的禁锢,对真理的标准进行大讨论,非常不容易。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的生命就要停止,就会亡党亡国。这也就是说,要具有批判性精神,不断创新。这一点不管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有用的。

    思想僵化、迷信权威不可能推动科学发展。伟大理论的诞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人云亦云,不断解剖前人的不足,然后提出新理论。而批判性思考就是以理性的方法、怀疑的世界观、求真的价值观,尽可能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成新的认识。

    批判性思维如何养成? 它并非来自真空,形成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有批判意识,就是要有批判性思考的态度。这在信息泛滥的时期,尤其重要。我们要有考证的能力,同时也要有技巧和策略。

    首先,良好的个人品质为批判性思考所必备,包括知识上的谦虚、勇气、自信、同理心、诚信、毅力、公平和推理的自信。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这是教育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要成长为一个有责任的公民,就应始终秉持批判的精神。第二是敢于批判,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为此,学校应做好课程建设,增设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或者虽不开设这样的课,仍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嵌入相关课程。此外,还要营造宽松、开放、支持学生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让学生自治。教师队伍要具备批判性思考的教学能力,倡导平等宽容。最后是评估反馈环节,教学质量好坏要作评判。

    虚假是创新最大的敌人。创新必须基于真实,如果是虚假基础上的批判与“创新”可能导致的是灾难。作为大学的教授,如果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思考、自由思考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失败,也是大学教育的耻辱。

    世界著名大学的校训,许多以追求真理来标榜,如华东理工大学的校训———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所谓求实,也即是追求真理的意思。科学需要不懈地求真、求实,要在实践中求真知,用逻辑思维判断真知。周有光先生说得很好,科学不需要信仰。科学与信仰的区别在于,信仰是不准人批判的,也不能否定它,科学天天希望你去否定它。如果一个理论被否定了,新的理论就诞生了。为此,我们的教育有责任让学生的思想“冲破牢笼”,学生不应是考试的奴隶、分数的奴隶。能够自由地思考、能够提问题,这时候的人才不是奴隶。

    1883年,美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罗兰写了一篇文章 《为纯科学而服役》。有一个段落对我来讲是很受刺激的。正是因为受刺激,我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他说:“我们要有科学的应用,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本身,如果只考虑科学的应用而不考虑科学的本身,我们就会变成一个中国人,没有任何进步。因为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于科学的应用,从来没有追寻他们做的事情背后的原因。这些背后的原因才构成了科学。如果他们对所构成的机理有进一步研究的话,可能他们早就发现了化学,甚至是物理。他们仅仅满足于火药会爆炸,而不去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所以他们远远落后于世界。”他把我们的祖先当作反面教材,用来警醒美国当时的科学界要不断进步。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民族进步的推动力,但没有了批判的精神,就没有了进步。

    (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华理新学期:“双创”课新给你看

    ■卞慧

    “我是来旁听的,很感兴趣,后面还会来。”网上选课系统一开放,名额瞬间被“秒光”。几门颇受欢迎的“双创”课程拉开了新学期华理LCS (Lab+Club+Shop) 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2016年秋季学期,由钱旭红院士担任顾问的一系列全新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创新创业的新启迪。

    课程:学考双新有机衔接

    这一系列课程共有12门,1门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11门为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全面教育,而非单纯创业项目的教育,重在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LCS模式将课程、实践、孵化、创业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同时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介绍说。

    课程“新”在哪里?课程设计之初,目标就从知识传授转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按照创新创业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设置、筛选课程。教学方式既有课堂研讨、案例剖析、线上交流,也有创业人士访谈、讲座和角色扮演、创业实训。苹果公司、优衣库、海底捞、滴滴打车都被写进了教案,因为建设团队要求课程必须贴近真实的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考核也打破了传统的试卷评分模式,学生自行组团完成的创业计划书、课堂研讨、网上项目获得的投资和来自同学的投票、来自社会的投资都可能影响最终成绩。

    “课程之间、课程与实践之间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能力要求分散到课程和实践全过程。”华理研究生院副院长栾伟玲说。一个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可以第一学期学过必修课“创业基础”后,第二学期接着学“商务沟通”“创业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过前期课程筛选出的优秀团队还有机会参加“创业实践”课程的进一步培训,由创业指导教师手把手进行实战演练。

    师资:院士顾问专兼结合

    9月14日晚,“思危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堂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涂善东、上海众思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的演讲受到学生欢迎。“涂老师用大量数据告诉我们如何养成批判性思维。孙老师是成功的企业家,他的个人经历对有创业想法的人会有很大帮助。”研一的侯同学表示。

    “每一门课都有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经历、创业体验,或者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者受过良好的创新创业培训,校外教师则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教务处副处长张先梅表示。

    泰坦科技董事长谢应波、艾瑞集团董事长杨伟庆、云鹿网络董事长兼CEO谭群钊、中科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祁玉伟……一大批企业界人士将引导学生开展有别于传统学校学习的企业家学习———在非正式、灵活的环境中,从伙伴中、发现中、做中甚至失误中学习,交流思想,开展讨论。

    钱旭红院士是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顾问。他与其他评审专家,在前期梳理全校70多门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严把入口关,对课程建设进行全程指导。他们用创新创业基本素养与意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创新创业专业能力与技能等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严格考察了所有课程,最终才确定第一批12门课程。

    除了院士,华理还安排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为任课教师讲授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与精神。并且,12门课程的校内教师全部都参加线上操作培训,为指导学生实训作好了准备。

    实训:道器网站突出真实

    取名自“悟大道成大器”的道器网 (www.tqnet.org),意寓“敢于挑战,风险投智”,由华理一批热心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学生、校友自主发起创立,所有学生、教师、企业界人士全都实名注册。在华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它成了学生开展实训实践的演武场。道器网的实训实践是“真刀实枪”的———所有选修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都可以在该网站提交商业计划、发布众筹、成立公司,甚至还能凭借自身的优异表现成为网站的股东。一旦有人看中了学生的项目,马上可以投资开建。“道器谐音‘淘气’,本身就是一个创业项目,只要合法合规,随便学生怎么‘折腾’。他们不是参与者、使用者,而是主人。”钱旭红院士表示。

    “基础在学,重点在做! 创新创业教育要明显区别于传统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的充分结合,新建的课程实训实践环节要不低于整体学时的50%,已有课程要进行改造,使实训实践环节不低于30%,实训实践越真实越好。”“实训不能用参观、听讲座代替,必须实打实。”学生将在网站注册公司、装潢店铺、发表原创科普文章、发布学术众筹等,所有的过程与现实保持一致。教授“创业投资经理”课程的单老师说:“我们老师要Speak less,do more,学生也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