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资讯 > 神器 > 项目进展

新文科的内涵与特征阐释

发布时间: 2019-09-29    浏览次数:   发布者:   来源:周 毅 李卓卓 大学教改动态   

周 毅:苏州大学教务部部长,教授。

 

1.新文科的含义

 

新文科提出至今学界尚没有非常明确的界定。我们认为,新文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现有文科专业为基础,赋予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即在现有专业内涵基础上,以保证其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素养为前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二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跨学科专业的新突破,即突破现有文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理、文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对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等重新认识或实现结构重塑。由新文科内涵创新驱动的文科教育改革,不仅体现在对现有文科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再认识与再深化和本硕博人才培养过程的贯通衔接,而且也体现在运用新理念对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的全方位探索。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又相互补充。前者是基础性的改革,后者是深化性的改革。本文重点阐述的是后者。

 

2.新文科的特征

 

在新文科中,文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交叉。在推进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中,目前主要做法一般是在文史哲融通、政经哲融合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之间实现整合。例如,苏州大学通过成立“文治书院”,从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专业中选拔部分优秀生源,尝试进行“文史哲卓越人文学者”的培养实践;北京大学等通过跨专业类进行 PPE(政治、哲学与经济学交叉)等的人才培养实践。上述做法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多学科专业融通或融合培养,从而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实践模式上看,这种融通或融合都有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组合模块,但如何解决好学科专业或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衔接和有机组合却是一个难题。这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各专业之间所进行的交叉尝试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对传统文科的升级改造和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步深化。

 

在更大跨度范围内进行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也是新文科的应有之意。对此,国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本硕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在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 基础上又逐步演进为 STEAM。它增加了艺术学(Arts),包括广泛的人文科目,如社会研究、语言、形体、音乐、美学、表演等,其主要目标是改进工科交叉学科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突破了 STEM 只强调技能的限制。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新文科建设中,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的限制,在文理、文工等范围内进行更大跨度的学科专业交叉,更加强调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这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选项。

 

(2)新功能。新文科具有重要的文化属性,新文科的发展将为文化自信的确立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而文化是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各有其形态、内涵和特点。新文科的发展,要以文化自信为指导,即文化自信基于文化底蕴和文化胸怀,激发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文科归根结底就是要发现、表达、传播、挖掘、保存和创新文化。新文科的主要功能应该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固力。即能在不同学科和领域发现、累积和沉淀文化,包括工科、医科和农科中的文化发现、挖掘和保存,揭示工科、医科和农科理论和应用中独有的文化价值,例如我国的中医中药文化数据库、我国“一带一路”经贸发展数据库等的开发和数字化。第二,文化贯通。即能通过文化连接不同知识和专业领域,创新诠释和表达文化,体现共同文化的相通和对话,发挥文化的规模化效益,例如一些智能制造工业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典名著相关数字创意教育产品和网络游戏的开发等。第三,文化带动。即以文化为主线贯穿在不同专业领域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及衍生并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数字传播技术支持下的诸如网络、移动电视、手机、数字报刊等媒体,形成了传统传播手段与新兴传播技术交互作用,促成传统形态与新型形态的文化产品并存,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出现,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的发展促进新兴数字文化、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3)新范式。新文科的提出是第四范式在文科教育中的应用尝试和实践探索。20 世纪 60年代以来,在新兴技术发展的强劲支撑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分享,人文知识的获取、分析、集成和展示所形成的数字化场景,彻底改变了人文学者进行人文资料组织、标引、检索和利用的习惯,以全新格局接续人文研究,并维持一致性和高效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惯习的第三范式,是指遵从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假设、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再进行验证,它主要关注的是问题或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而第四范式则是先有了大量的已知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之前未知的理论。第四范式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三只眼”——数据之眼,即可以通过对数据采集、分析和挖掘,发现和揭示新的问题,再运用和发展相应的理论,使得理论基于数据和事实,它更多关注的是问题或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也打破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单打独斗”的封闭研究模式,转而走向开放和共享的协作研究和学习模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摆脱“独狼式”的工作方式,学会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共同完成研究项目。这也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的同步改革。

 

(4)新路径。新文科建设突出强调文科教育的质量发展路径。新文科需要从两个模式上来推动实现:一是对现有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内容等进行升级改造,其目标是引导现有文科人才在已有行业或专业领域中发挥创新和引领的作用,从而实现该专业领域内卓越拔尖人才培养;二是直接对接新兴领域的实践需要,培育或创造一个全新的文科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新兴领域对文科人才的特定需求,这类专业培养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如果是要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学、工学的更大跨界融合、交叉,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突破既定的路径或方法依赖,在微专业、自定义辅修专业建设与实践基础上实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也是可能的选择。无论是实现何种模式,都是文科教育在质量发展路径上的探索和实践,以培养高质量文科人才为总目标,建立专业、课程和基地的高质量标准,将质量优化作为新文科专业转型升级、再造创新的指导思想,健全和完善系统的文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体系。

 

3.新文科的人才培养改革基本要求

 

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必然伴随着人才培养改革,它体现了文科教育的几大创新。

 

(1)文科教育的新理念。和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的目标一致,新文科首先要树立能力与素质并重的培养理念,实现创新性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通过对文科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的重建,在教学模式与课程组织形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改革,从而突出本科教育对文科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变以往文科教育强调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忽视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重视科研论文产出、忽视文科成果的多样化形式表达呈现等现象,推动文科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在定位目标、学生发展、成果产出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型。

 

其次,在新文科教育中要导入“学生中心、成效导向、持续改进”等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新文科教育体系中要从学生发展、学生成长等基本要求出发,从新文科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出发,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支撑学生毕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充分实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以成效为导向”就是要长期跟踪和评价学生的培养成效,并将有关评价结果运用到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实现过程的持续改进,从而形成一个高效的人才培养闭环系统;“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就是要通过对文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总结反思,不断丰富和充实新文科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内涵,从而实现对新文科教育成果与价值的可测量与可评估,从过程和结果上推进文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实践。

 

(2)文科教育的新定位。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治理实践等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文科的使命。这就决定了文科教育需要在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基本规律的同时,注重与社会发展和技术革命相呼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变革和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的新需求,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的新变化,均对文科教育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科教育的新定位要求文科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知识,更需要能主动兼容、学习和吸收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在跨界、融通、整合和合作中实现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

 

(3)文科教育的新结构。一直以来,我国文科人才培养规模不小,但学科专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明显。有些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对应,一些学科专业的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有些学科专业社会急需,却发展缓慢。同时,不少文科专业在教育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不密切。这些教育结构性矛盾是加剧文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新文科建设,建立起一种文科人才培养结构的动态调控机制,也是当前深化文科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从整体出发,对文科教育体系进行规划,对现有文科学科专业进行存量调整,精选和优选一流文科专业建设点,对部分文科专业进行整合调整,明确定位和方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地建设和共享一流课程,细化新文科专业和课程布局的共享粒度,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大文科对大文化的现实回应和精细落实;另一方面,建立开放包容渗透关联性的文科体系,通过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特别是文理工交叉融合实现新专业的增量优化。即突破文科内浅层次简单交叉,解决和哪些学科交叉、如何交叉等问题,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为原则,持续深化文科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学科专业的科学交叉和融合。

 

(4)文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科人才培养可以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和要求,明确能力结构、素质要求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映射关系;引进质量管理理念,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人才培养体系等进行全流程控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接轨国际化联合认证体系;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并进行一流专业的认定,实现新文科教育流程重组和结构再造相结合。在课程体系与课程组织方式上,突出项目化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要求,特别是与文创内容的结合,这对文科教育整个体系的功能规划、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方法创新、组织运作方式和学习测评方式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强化教育方法与现代技术在新文科教学实践的植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全过程,这就要求文科学生的能力素养需要进行升级,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竞争与合作精神等。培育文科教育的创新文化,深化跨院校、跨行业和跨领域的协作,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开设和行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利用研究和创新中心,生成和实现新创意。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文章: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请选择您的分享方式:

全部评论

< 1 >